中国光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中坚力量
妄自尊大网
2025-04-05 11:37:51
未来,市场个位数增长是常态,应用形式则会更加丰富。
截至2015年底,全省煤炭资源储量27.5亿吨,其中基础储量9.8亿吨(储量7.27亿吨);原油累计探明储量16.38亿吨,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4910亿立方米;油砂资源储量4.8亿吨;油页岩已探明储量1086亿吨,占全国资源储量80%以上,位列全国第一;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约2亿千瓦,可装机容量约5400万千瓦;农作物秸秆产出量约4500万吨/年,可能源化利用的资源总量约1200万吨/年,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1000万吨/年,可能源化利用量约400万吨/年;太阳能资源总体属二类地区;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574.4万千瓦;深部地热能量潜力相当于26亿吨标准煤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,集约高效开发能源,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,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,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。
大力发展储能技术,充分发挥人才集聚的比较优势,组织专家对储能电池、抽水蓄能、储热等技术进行联合攻关,在可再生能源并网、分布式发电、微网、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展储能技术示范项目。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大力推进煤炭及相关行业低碳化发展,推广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技术,实现终端煤炭消费清洁化。加快建成城乡统筹、安全可靠、经济高效、技术先进、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电网。通过实施上大压小等措施,累计关停74.2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。
全省保留各类煤矿15处,关闭矿井76处,现有矿井核定生产能力4897万吨/年,大中型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5%以上,煤矿技术改造不断加强,安全生产能力稳步提高。电力严重过剩。各级政府部门要正确履行职责,合理配置公共资源,调控引导社会资源,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。
实施散煤综合治理,减少城乡煤炭分散使用。加强能源规划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、矿产资源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。重点在资源条件较好,建设条件明确,具备大规模接入和本地消纳能力的地区,结合电力外送通道规划,有序建设光伏先进技术示范基地。加快推进扎鲁特青州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,提高风电风电消纳规模。
能源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。到2020年,全省城乡配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强,实现中心城市可靠供电,满足城镇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。
密切跟踪天然气供需形势,强化调度协调,努力协调争取气源指标,推进各级主体责任的落实,保障了居民生活、重点企业的用气需求。采取村级光伏电站(含户用)方式,每位扶贫对象的对应项目规模为5千瓦左右;采取集中式光伏电站方式,每位扶贫对象的对应项目规模为25千瓦左右。培育电力、石油化工机械、储能动力电池等能源装备龙头企业,增强设备关键部件的创新研发能力,提高生产技术水平。新建500千伏变电站6座,扩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,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965万千伏安,新增500千伏线路2201公里。
加大重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力度,提高油气资源安全保障水平,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求。原油产量逐年递减,仅占原油加工量的50%左右。建设和整合与城市燃气规模相应的LNG、LNG合建站,为管道敷设不到的城镇和车辆提供燃气和燃料。能源节能减排成效显著。
加快城乡能源设施建设。以辽源、蛟河、长春东北输送等煤机制造企业为核心,组建集研发和制造于一体的吉煤集团机械制造公司,提升大功率采煤机、大功率掘进机、重型刮板输送机、重型带式输送机、薄煤层采煤机、矮窄机身中型掘进机等现有优势产品的技术水平,实现提供井下采掘成套装备和洗选成套装备目标。
要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纳入各地区、各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,明确责任主体,加强统筹协调,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整体合力。研究制定《关于推进电能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》,加快电能清洁供暖发展,积极推进长春、吉林、白城等城市国家电能替代试点工作。
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试点,建设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,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,融合储能设施、物联网、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、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。(二)基本原则1.坚持清洁发展。3.存在问题当前,我省能源发展面临诸多问题,缺煤、少气、贫油、多电的能源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善,能源发展多年沉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,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。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创新。以辽源中聚新能源公司、辽源鸿图锂电池隔膜有限公司为依托,扩大动力电池、电池隔膜生产能力,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。
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,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,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供应重要的增长极。生态环境保护。
围绕千万吨炼油能力,进一步推进炼油企业产品质量升级,实现油品清洁生产,汽柴油达到国V标准,保障市场供应。各地政府、能源企业要组织编制专项规划,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,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,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,促进规划顺利实施。
到2020年,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.5%。在伊舒断陷盆地开展长春市国信南山温泉城等以建筑供暖、地热温室种植和规模化温泉入户住宅小区为主的4个重点项目。
(三)需求预测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深化,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,同时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,加大节能减排力度,能源需求增速放缓。(五)加强能源行业监督管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,强化能源监管。扩大风电清洁供暖规模,实施风电制氢示范等风电综合利用工程。完善市域骨干网架工程。
加强能源价格监管和服务质量监管,加强能源安全生产监管,严格对石油、天然气开采和运输环节的安全监管,降低重大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损害事故风险。推进国有煤炭企业改革重组,稳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,加强生产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,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。
完善煤炭资源管理,规范开发秩序,规范煤矿准入、退出机制。(一)基本现状1.资源状况我省能源资源种类较为齐全,传统化石能源储量不足,风能、生物质能、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较大。
电力装机容量3648.8万千瓦。开展多能互补示范项目。
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,鼓励利用风、光、水、煤等资源组合优势,开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一体化运行示范。建设丰满水电站、敦化抽水蓄能500千伏送出工程,进一步增强电网承载能力,满足电力外送需要。重点围绕吉林千万吨炼油结构调整,进一步推进炼油企业质量升级,按期完成质量升级改造任务,实现油品清洁生产。坚持适度超前发展与调整优化相结合,严格控制新增煤电规模,适当规划建设背压机组煤电项目,按就地消纳与输出相结合,集中与分散并举的原则,适度发展风电,大力推广太阳能分布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。
加快推进大型水电工程和调峰电站项目建设。五、保障措施(一)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能源发展战略性、前瞻性研究,密切关注国家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动向,加强能源发展规划、政策、标准等制定和实施。
发达国家能源需求呈饱和态势,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。按照优化中东部、打造西部原则实施差别化开发,优化全省能源建设布局,突出重点,形成东中西部区域优势互补、协调互动的能源供应格局,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。
完善能源市场信息披露制度,健全能源市场信用制度,加强能源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,健全能源市场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,促进能源市场公平交易、有序竞争、安全高效运行,确保市场调节作用有效发挥和能源工业健康发展。着力发展清洁能源,着力提高能源效率,着力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,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用能条件,形成多能互补,内外互济的发展格局,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,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实现吉林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。